三项研究揭示Bictegravir与B/F/TAF的临床优势
来源: 白桦林健康资讯
此前,我在公众号文章中提到,2025年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大会(CROI)上发布的研究已证实,基于必妥维(BIC/FTC/TAF)的治疗方案在HIV/HBV共感染人群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强效抑制HIV病毒的同时,可同步控制HBV复制,降低肝病进展风险。
并且,也有研究探索了必妥维在每周三次/二次/一次服用时的治疗的效果依然良好。
最新研究进一步验证了 BIC/FTC/TAF(必妥维)方案在不同HIV治疗场景中的优势。LAPTOP试验表明,该方案在晚期HIV患者中的病毒抑制效果优于 达芦那韦(Darunavir/DRV),同时降低了不良事件风险。
INSTINCT研究显示,对于已实现病毒学抑制的感染者,从DTG/3TC(多伟托)切换至 BIC/FTC/TAF(必妥维)后,长期代谢安全性良好。
而在资源有限的海地,BIC/FTC/TAF(必妥维)替代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方案的研究证实,该策略无需依赖耐药检测即可维持高病毒抑制率,且未引发耐药突变。这些证据共同推动 HIV 治疗向更高效、安全、适应性更强的方向发展。
在晚期HIV患者中BIC方案优于DRV方案
研究背景
在 2025 年的 CROI 会议上,汉诺威医学院 T 细胞免疫学教授 Georg Behrens 博士公布了 LAPTOP 试验的研究结果。
这项欧洲多中心开放标签研究,旨在比较比克替拉韦(Bictegravir/BIC)与达芦那韦(Darunavir/DRV)在未经治疗的晚期 HIV 感染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特别关注高病毒载量、低 CD4 计数的患者群体,这一类患者在传统临床试验中往往被忽视。
现有研究样本量有限,难以明确晚期 HIV 感染者应优先采用何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LAPTOP 试验比较了含整合酶抑制剂(INI)与增强型蛋白酶抑制剂(PI)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全文
研究方法
LAPTOP 试验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多中心的非劣效性试验,研究对象为年龄 ≥18 岁、病毒载量 >1000 拷贝/mL,且符合以下至少一项条件的 HIV 初治患者:
诊断为 AIDS(CD4 计数不限)
CD4 计数 <200/µL 且伴有严重细菌感染
CD4 计数 <100/µL,或正在接受机会性感染(OI)治疗
研究共招募了 442 名来自七个欧洲国家的受试者,分别接受 BIC(联合丙酚替诺福韦[TAF] 和恩曲他滨 [FTC])或 DRV(联合考比司他 [Cobicistat]、FTC 和 TAF)治疗,疗程为 48 周。
主要终点为首次出现的复合事件,包括病毒学失败(如第 12 周病毒载量下降不足 1 log10 拷贝/mL,或第 48 周仍 >50 拷贝/mL)或严重临床事件。
研究结果
病毒控制效果:在 48 周后,BIC(比克替拉韦)组的病毒载量降到 50 拷贝/mL 以下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 DRV(达芦那韦)组,相比 DRV 方案,BIC 方案的病毒学失败风险降低了 46%。这表明 BIC 方案在抗病毒效果上更强,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病毒。
免疫恢复速度:BIC(比克替拉韦)组的 CD4 细胞恢复速度更快,即他们的免疫系统恢复得更好。更快的免疫恢复有助于患者更有效地对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不良反应和耐受性:在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方面,BIC(比克替拉韦)组的发生率是 13.7 次/100 人-年,显著低于DRV(达芦那韦)组的 21.7 次/100 人-年,这意味着 BIC 方案的副作用较少,患者更容易耐受这种治疗。
严重副作用:严重不良事件和因副作用停药的情况上,两组并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方案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相似。
Behrens 博士指出,晚期 HIV 患者通常因严重疾病住院,CD4 计数极低,合并多种疾病甚至机会性感染,因此难以参与传统临床试验。LAPTOP 试验的受试者多为 CD4 计数 <40 的重症患者,许多人确诊后仅数天便需重症监护,因此研究的开展极具挑战性。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研究表明,相较于达芦那韦方案,比克替拉韦方案在病毒学抑制和免疫恢复方面更具优势。整合酶抑制剂(INIs)凭借较高的基因屏障和良好的安全性,有望成为 HIV 治疗的核心药物。
Behrens 强调:“比克替拉韦 方案在病毒学抑制和免疫恢复方面更胜一筹,这意味着对于未经治疗的晚期 HIV 感染者,整合酶抑制剂可能是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选择。”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振奋,Behrens 也提醒,该试验的随访时间仅为 48 周,仍需进一步研究两种方案的长期安全性和疗效。
他表示,随着整合酶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病毒耐药突变的可能性增加,未来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蛋白酶抑制剂的治疗价值。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计划深入分析比克替拉韦 方案在降低病毒载量和加速免疫恢复方面的机制,探索其是否有助于更快缓解炎症反应。虽然 LAPTOP 试验本身不会继续随访,但相关研究仍将持续进行,以评估两种方案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从DTG/3TC切换BIC/FTC/TAF对代谢与炎症的影响
研究背景
研究问题:本研究评估从DTG/3TC(多替拉韦+拉米夫定)切换至BIC/FTC/TAF(比克替拉韦+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对于病毒学抑制的HIV感染者的代谢参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肾功能)和系统性炎症(IL-6水平)的影响。
研究难点:目前缺乏关于从DTG/3TC(多伟托)切换至BIC/FTC/TAF(必妥维)后的长期代谢和炎症数据,且需进一步验证切换方案对免疫状况和临床结局的影响。
研究意义:DTG/3TC(多伟托)和BIC/FTC/TAF(必妥维)均为国际HIV指南推荐的一线疗法,但关于切换方案的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临床评估数据仍有所不足。
研究方法
试验设计:本研究为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INSTINCT试验(注册号:NCT04076423),共纳入141名患者,均接受DTG/3TC(多伟托)治疗且病毒载量抑制(<50拷贝/mL)。其中71例切换至BIC/FTC/TAF(必妥维),70例继续使用DTG/3TC(多伟托),随访时间为96周。
观察指标:通过高灵敏度ELISA法检测IL-6血浆水平,评估炎症反应;监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衡量代谢状态;同时记录CD4/CD8细胞计数及比值以观察免疫变化。
统计分析: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治疗组间的差异,并调整时间和治疗交互作用,使用Stata v.18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分析
IL-6水平变化:96周时,两组IL-6水平变化趋势相似,未出现显著差异(调整后p值未达统计学意义)。IL-6血浆水平趋势图表显示炎症反应稳定。
代谢指标变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及eGFR在两组间变化趋势相似,未发现显著差异。
免疫指标变化:CD4/CD8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在两组间保持稳定,表明免疫状态未受显著影响。
总体结论
切换至BIC/FTC/TAF(必妥维)在代谢指标和系统性炎症方面与继续使用DTG/3TC(多伟托)效果相当,且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然而,部分关键代谢数据存在异常,需进一步验证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从二线增强型PI方案转换为B/F/TAF:随机临床试验结果
研究背景与目的
研究背景:在资源有限地区(如海地),接受含利托那韦的蛋白酶抑制剂(PI/r)二线治疗的HIV感染者普遍存在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耐药风险。
然而,常规耐药检测因经济和技术限制难以开展,导致临床医生面临两难选择:继续使用可能耐药的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方案,或盲目切换新药可能引发病毒反弹。
研究目的:评估在未进行耐药检测的情况下,将病毒抑制的HIV感染者从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方案转换为B/F/TAF(比克替拉韦/丙酚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是否不劣于继续原方案,并验证其在极端社会动荡环境下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
参与者:在海地太子港GHESKIO中心招募290名成人(≥18岁),均为接受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方案且病毒载量<200拷贝/mL≥6个月的HIV感染者。中位年龄50岁(IQR 42-58),57%为女性;中位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用药时长3.7年(IQR 2.2-5.7年)。 78%使用替诺福韦(TDF),18%齐多夫定,4%阿巴卡韦。
干预措施:BIC/FTC/TAF(必妥维)组(149人):停用原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方案,换用BIC/FTC/TAF(必妥维,每日单片)。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组(141人):继续原PI/r方案(洛匹那韦/r或阿扎那韦/r)。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RCT),非劣效性界值设定为4%。
实施挑战:试验期间海地爆发严重黑帮冲突,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药物供应链中断,导致研究提前终止(原计划招募350人)。社区卫生工作者上门发药并采集血样,通过移动检测点覆盖高危区域,失访率仅3%(6/290)。
研究结果
病毒抑制与反弹:第48周病毒抑制率BIC/FTC/TAF(必妥维)组:94%(140/149)维持病毒载量<200拷贝/mL;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组:91.5%(129/141)。风险差:-2.1%(95% CI -6.7%~1.2%),满足非劣效性(p<0.001)。
病毒学突破:BIC/FTC/TAF(必妥维)组仅1例(0.7%)出现病毒载量≥200拷贝/mL,且无耐药证据;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组4例(2.8%)突破,其中3例因依从性波动。
安全性分析:两组均未因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停药。BIC/FTC/TAF(必妥维)组:12.1%报告轻度胃肠道反应;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组:10.6%报告腹泻或血脂异常。
极端环境影响:6例参与者因社会动荡失访,但数据完整性达97%。
耐药与机制分析:未进行基线耐药检测,但BIC/FTC/TAF(必妥维)组仍维持高病毒抑制率,提示其整合酶抑制剂的高耐药屏障可能克服潜在NRTI耐药。
长期免疫效应:尽管未检测免疫标志物,但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组中齐多夫定使用者的骨髓抑制风险未影响总体结果,提示BIC/FTC/TAF(必妥维)的毒性更低。
研究意义与局限
意义:临床实践,在资源有限地区,BIC/FTC/TAF(必妥维)可作为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的替代方案,无需依赖耐药检测。公共卫生,社区协作模式(如移动医疗点)为战乱或疫情地区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框架。
局限:样本量不足,提前终止导致亚组分析效力受限;混杂因素,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组中齐多夫定使用比例较高(18% vs. 4%);长期数据缺失,需进一步验证BIC/FTC/TAF(必妥维)的5年以上疗效及耐药风险。
结论:在未检测耐药且社会动荡的背景下,BIC/FTC/TAF(必妥维)方案非劣效于PI/r(蛋白酶抑制剂组合),为资源有限地区优化HIV二线治疗提供了关键证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