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印越等亚洲货币纷纷崩溃!人民币升值,全球避险之王是它?
在全球经济剧烈动荡时,瑞士法郎作为避险资产的地位凸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影响,各国股市和债市遭遇剧烈震荡,甚至黄金也未能幸免,经历了如过山车般的波动。从亚洲的日元、韩元到印度的卢比、越南盾,主要货币纷纷遭受重创。然而,在这场全球经济风暴中,人民币却维持了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大幅贬值。
在这一系列货币动荡中,有一国的货币始终稳定增长,仿佛稳步攀升的台阶。这就是瑞士法郎。每当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资本便会涌向瑞士法郎,推高其汇率。资本需求过旺会带来另一种后果——对瑞士出口的打击。因此,瑞士央行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常常将利率压至极低水平,以防止瑞郎升值过快。
回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瑞士法郎成为了投资者的避风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波及全球,股市和债市陷入恐慌。但瑞士法郎的需求激增,推动其汇率大幅上涨。接着,在2011年的欧债危机中,瑞士法郎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持续升值,对欧元和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不断走高。
展开全文
特别是在2011年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经济学人》根据巨无霸指数的估算指出,瑞郎对美元的估值已高达98%的过度升值。这对瑞士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因为瑞士经济高度依赖出口。为应对这一压力,瑞士央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后,瑞士央行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率先将利率下调至0.25%。然而,尽管利率下调,市场对瑞郎的需求依旧强劲。
到了2011年,瑞士央行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措施,将欧元对瑞郎的汇率设定为1.2的下限,承诺一旦突破此水平,将无限量买入欧元。此举令全球市场震惊,瑞郎汇率大幅下跌,欧元兑瑞郎迅速回升至1.2以上。然而,欧债危机的余波未了,瑞郎依旧面临升值压力。2014年,瑞士央行将利率进一步降至-0.75%,创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低利率记录,但依然未能有效遏制瑞郎升值。
2015年1月,瑞士央行再度震撼市场,宣布取消1.2汇率下限,瑞郎一度暴涨15%,许多外汇交易基金因此爆仓。这一突如其来的决策突显了瑞士央行与其他央行截然不同的政策风格。与美联储等央行通过前瞻性沟通市场期望不同,瑞士央行的政策往往是突然宣布,信息透明度较低,令市场毫无预警。
与日元作为避险货币的升值逻辑不同,瑞士法郎的升值是源于全球投资者对瑞士经济稳定性和货币可靠性的高度信任。瑞士拥有极其发达且稳定的经济体系,金融监管严谨,政治中立,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瑞士法郎作为“安全资产”的形象。
瑞士央行采取的激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瑞郎升值的风险,使得市场上以瑞郎进行套息交易的规模相对较小。长期以来,为了抑制瑞郎升值,瑞士央行不断在外汇市场上抛售瑞郎,购买欧元和美元,并且长期保持经常账户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截至目前,瑞士央行的外汇储备接近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和日本。
在外汇储备的组成中,约四分之一投资于股票市场,且主要集中在美股市场,涉及苹果、微软、英伟达、亚马逊等知名科技公司。此外,瑞士央行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其作为全球少数几家上市的央行之一。尽管投资者能够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瑞士央行的股票,但其持股权益有限,没有投票权,每年每股最多获得15瑞郎的股息,类似于永续债券。
瑞士法郎的避险地位和瑞士央行独特的政策操作方式,成为了全球金融市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瑞士法郎的走势以及瑞士央行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将继续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评论